
這是最常見的問題,根源通常在于操作和樣品制備。
故障原因:樣品制備不一致
裝樣有氣泡:攪拌和裝填時引入了空氣氣泡。
攪拌條件不統一:每次攪拌的時間、速度和力度不同,導致樣品結構恢復程度不一。
養護時間不足或不一致:樣品裝入試樣杯后,沒有在恒溫條件下靜置足夠長的時間以穩定其結構。不同的養護時間會導致樣品硬度不同。
刮平手法不一致:用刮刀刮平表面時,用力過大或手法不同,會壓縮或擾動樣品表面,影響結果。
解決方案:
規范裝樣流程:沿杯壁緩慢裝樣,并輕輕敲擊試樣杯側面以震出氣泡。對于高粘度樣品,可采用螺旋式從底部向上裝填,避免裹入空氣。
標準化攪拌:嚴格規定并執行攪拌時間和方式(例如,用玻璃棒順時針攪拌30次,再逆時針攪拌30次)。
保證充足養護時間:嚴格按照標準方法(如ASTM D937, GB/T 269)要求的養護時間(通常為15分鐘、30分鐘或更長)進行恒溫靜置。每次試驗的養護時間必須相同。
統一刮平手法:將刮刀與杯口成45°角,快速一次性刮平,避免反復刮抹。
故障原因:儀器操作問題
錐體未清潔:上一次測試的殘留物會影響錐尖的自由落體和穿刺過程。
釋放機制問題:磁吸或卡銷式釋放裝置有磨損或磁性減弱,導致錐體下落時有阻力或不能瞬間自由釋放。
錐桿摩擦阻力:錐桿與導向套之間有污垢或輕微變形,產生摩擦。
讀數時機不準:未在錐體釋放后正好5秒時讀數(標準方法要求)。
解決方案:
清潔錐體:每次測試前后都用軟布蘸取合適的溶劑(如石油醚、酒精)清潔錐體,特別是錐尖部分。
檢查釋放機構:定期檢查磁吸裝置的磁力是否充足,卡銷是否磨損。確保釋放時錐體是“自由"地落下,沒有任何阻滯。
清潔和潤滑導向裝置:按照說明書指導,用輕質潤滑油清潔和潤滑導向桿和套筒,確保其順滑。
準時讀數:使用計時器,在釋放的瞬間開始計時,并在5.0秒整時立即讀數(手動或自動)。
這類問題通常與校準和設置有關。
故障原因:儀器校準問題
錐體總重量不準:錐桿、錐體和釋放機構的組合重量超出標準允差(通常為±0.05g)。
錐尖損壞或磨損:錐尖變得不再尖銳,甚至出現平頭或彎鉤。
深度測量系統不準:百分表或電子位移傳感器存在零點漂移或線性誤差。
解決方案:
定期校準重量:使用高精度天平定期(如每月或每季度)檢查錐體組合的總重量,并通過配重件進行調整。
檢查錐尖狀態:每次實驗前目視檢查錐尖是否無損。如有磨損或損壞,必須立即更換。
校準深度測量系統:使用標準量塊(如5.00mm和10.00mm)對百分表或電子顯示儀進行校準和調零。
故障原因:測試條件問題
溫度控制不當:恒溫水浴的溫度不穩定或不準,樣品溫度與規定溫度有偏差。溫度對潤滑脂等樣品的錐入度影響極大。
測試位置不當:三次穿刺點距離杯壁或彼此太近(應至少間隔6mm),導致每次測試都受之前測試的結構破壞影響。
解決方案:
校準溫度:使用校準過的溫度計驗證水浴或培養箱的溫度,確保其穩定在標準要求的±0.5°C以內。
規范測試位置:使用標準的試樣杯和定位器,確保三次穿刺點符合標準布局(正中心一點,距離邊緣約3mm的兩點)。
我們廠生產的SYP-269I自動錐入度測定儀是一款暢銷的產品,它的重復性誤差很小,得到了顧客的一致認可!